對長春高新的管理層來說,是時候未雨綢繆,在大單品之外,給投資者帶來點驚喜了。
籠罩在A股市場白馬股長春高新頭上的“陰云”依舊沒有散去。集采的靴子還在懸著,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市場或將迎來新的玩家——兒科中成藥龍頭濟川藥業。
11月11日,濟川藥業發布公告稱,與創新藥研發公司天境生物達成戰略合作協議,以20.16億元購買后者正在研發的伊坦生長激素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開發、生產及銷售權。
一石激起千層浪,濟川入局意味著國內生長激素市場格局或將生變,“行業一哥”長春高新的龍頭地位或將不保。二級市場投資者“用腳投票”:濟川藥業股價錄得兩個漲停板,長春高新股價則跌超7%。
面對新的市場進入者,長春高新在接受投資者提問時頗為淡定地表示:目前相關廠家產品尚未上市。筆者認為,雖然目前生長激素市場呈現一家獨大格局,但隨著新的進入者越來越多,長春高新一方面要面臨競爭的壓力,另一方面也存在產品集采的可能。
雖然長春高新在生長激素方面的護城河很深,但目前來看也并非牢不可破。這一點,或許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最有話語權。對長春高新的管理層來說,是時候未雨綢繆,在大單品之外,給投資者帶來點驚喜了。
濟川藥業:一石激起千層浪
一紙公告,讓A股市場長效生長激素市場再起波瀾。11月11日,濟川藥業股債異動,股價直接封死漲停板,可轉債也是大漲23.31%。與此同時,長春高新股價跌幅則達到4.6%。
導演這一幕異動的,正是濟川藥業。雙十一這天,濟川藥業也來湊了個熱鬧,耗資20億下了個“大單”。據公告稱,該公司與天境生物就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(伊坦)達成產品開發、生產及商業化戰略合作,將向天境生物支付2.24億元的首付款,在達成若干開發、注冊及銷售里程碑后,再向后者支付累計不超過17.92億元的里程碑付款,總價款最高或達20.16億元。
20億元的總交易額對濟川藥業來說,可謂“下了血本”。2020年,該公司凈利潤為12.77億元。有觀點認為,在蒲地藍消炎和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兩大重磅單品接連失利的背景下,濟川藥業需要一款新的產品。
生長激素無疑是最好的賽道之一。數據顯示,2012年到2018年,我國生長激素市場規模從9.1億元增加到41.8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24.55%。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,2020年,我國重組人生長激素銷售總額約59億元。該機構預計,到2030年,這一市場規模將超過220億元。
行業前景無限美好,但伊坦提交上市申請要等到2023年。濟川藥業短期凈利潤下滑的困擾,顯然需要更快解決。數據顯示,2019年到2020年,濟川藥業凈利潤和營收連續兩年錄得同比下滑。
不過,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可不管這么多。一紙公告激起千層浪。11月11日到12日,濟川藥業股價喜提兩個漲停板,濟川轉債更是大漲26%。
長春高新:雖無近憂但需遠慮
在濟川藥業股債大漲背后,作為國內生長激素市場的“一哥”,長春高新的股價卻連跌兩日,跌幅累計達7.69%。
對于新的進入者,長春高新頗為淡定地表示:目前相關廠家產品尚未上市,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上市銷售的長效生長激素產品,公司將積極發揮品牌、產品、渠道等領先優勢,積極推進注射方式改進工作,努力推動相關產品銷售、推廣工作。
對于長春高新,如此淡定是有底氣的。有兩個數據可以佐證:一個是市占率。在中國的生長激素市場,長春高新市占率達79%,遠高于第二名安科生物的12%。兩個玩家占據了91%的市場份額,你說長春高新能不淡定嗎?
在一個前景廣闊的市場,長春高新憑借超高的市場份額,獲得了超額利潤。2014年,長春高新重磅產品上市,2015年到2020年,長春高新的凈利潤同比增速呈逐年遞增態勢,且均保持在20%以上。2021年前三季度,長春高新凈利潤繼續高速增長,同比增速達到39.25%。
無論是市占率還是凈利潤,長春高新短期業績可以說“無憂”。不過,筆者認為,長遠來看,長春高新有兩點需引起足夠重視:
其一,更多玩家涌入,國家集采落地預期。11月5日,針對投資者對生長激素集采全國推廣的擔憂,長春高新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,就現有情況來看,預計短期內生長激素產品不會進入國家集采,目前只有個別省份擬進行集采事項,相對來說影響較小。
有分析認為,長春高新預計短期不會納入國家集采的原因,在于生長激素的廠家比較少。不過,放眼全球市場,目前處于臨床在研狀態的長效生長激素藥物有11個。其中,2個已遞交上市申請;2個項目已經完成臨床三期;2個項目仍處于臨床三期。
按照產品落地時間,2025年前后,長春高新至少將迎來3個強勁對手。一旦市場出現3家以上的選手,那全國集采或許也將提上議事日程。
其二,超級大單品的喜與憂。翻看長春高新的財務報表,主營生長激素的子公司金賽藥業在凈利潤方面,貢獻占比極大。數據顯示,2021年前三季度,金賽藥業實現營收61.61億元,占長春高新營收的74.78%;實現凈利潤30.42億元,占長春高新凈利潤的92.51%。
雖然這幾年長春高新不斷拓展生長激素的邊界,推出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等新適應癥、骨齡儀及兒童營養品等新產品,且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、聚乙二醇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等臨床試驗進展順利,但這只是豐富了金賽藥業在生長激素領域的產品線。一旦生長激素遭遇更大規模的集采,凈利潤增速下滑或許難以避免。
目前來看,長春高新另一重要業務疫苗,也難以堪當增長第二極大任。2021年前三季度,其子公司百克生物實現營收9.45億元,同比降低12%;實現凈利潤2.33億元,同比降低30%。這樣的成績單,無法跟疫苗行業的智飛生物、康泰生物等媲美。
總而言之,濟川藥業耗資20億元高調切入生長激素市場,對長春高新來說,此番雖然“狼還未來”,尚且“不足為慮”。長遠來看,這只“狼”遲早會來。即使不是濟川藥業,也會有其他公司殺入生長激素賽道。
作為在生長激素市場具有寬廣護城河的公司,長春高新雖無近憂,但實在應該未雨綢繆,著眼“后集采時代”的產品矩陣和發展戰略。